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天堂国产在线观看|特级太黄a片免费播放|电车痴汉动漫|好涨好爽好硬免费视频

古琴大師-朱子易

日期:2017-06-12 / 人氣: / 來源:未知

瑤琴寄情懷 雅樂昭四方

       面前的老者,滿頭銀發,精神矍鑠,頗有仙風道骨之氣質,撫完一曲《平沙落雁》后,意猶未盡,接著又操縵弄弦,一邊撫琴,一邊吟唱: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老者的手指在琴弦上撫動和滑行,上下進退,動靜急緩,似琴弦上的舞蹈。這樂音、這琴歌,猶如天籟,又似裂帛,絲毫沒有塵土的聲音,到處彌漫著靜謐和安詳,使人真正感受到“物我同一,情景相濟”的審美情趣,感悟到“寂若心醒”的忘我境界。
    這撫琴者,便是朱子易。
    朱子易,字云程,諸城派古琴第五代傳人。幾十年來,他用泠泠琴音表述眼前景色、胸中丘壑,心懷堅定操守默默執著于諸城派古琴藝術的傳承和弘揚,帶領青年后輩在古樸淡雅的藝術氛圍中孜孜探求。
    古琴,在古代就是“琴”,也稱“瑤琴”、“七弦琴”,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在古代社會中,古琴是傳統文化和理想人格的象征,也是文人素質的一種基本修養,始終代表著中國文人怡情養性、寄情抒懷的生活方式。2003年11月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總部宣布,將中國古琴藝術列入第二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這是迄今為止唯一被列入該項遺產的一種樂器,表明中國古琴藝術的突出價值得到了世界的公認。

    說古琴——歷史悠久,不同凡響


    一談到古琴,朱子易就滔滔不絕,他說,在中國古代,“琴棋書畫”被視為文人雅士修身養性的必由之徑,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樂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風傲骨、超凡脫俗的處世心態,而在“琴棋書畫”中居于首位。“琴者,情也;琴者,禁也”。吹簫撫琴、吟詩作畫、登高遠游、對酒當歌是古代文人雅士生活的生動寫照。“春秋時期,孔子酷愛彈琴,無論在杏壇講學,或是受困于陳蔡,操琴弦歌之聲不絕;戰國時期的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覓知音’,成為廣為流傳的佳話美談;魏晉時期的嵇康給予古琴‘眾器之中,琴德最優’的至高評價,終以在刑場上彈奏《廣陵散》作為生命的絕唱;唐代文人劉禹錫則在他的名篇《陋室銘》中為我們勾勒出一種‘可以彈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的淡泊境界。而在1977年8月,美國發射的‘旅行者’2號太空船上,放置了一張可以循環播放的鍍金唱片,從全球選出人類代表性藝術,其中就有代表東方音樂的古琴曲《流水》,在茫茫宇宙尋求新的‘知音’……古琴代代傳承,幾千年綿延不絕,多少故事和傳說,昭示著古琴的不同凡響。”
    朱子易說,古琴一度興盛于民間,深得人們喜愛,用以抒情詠懷,“我們可以從當時的民間詩歌集《詩經》中得到印證,像‘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賓,鼓瑟鼓琴’等詩句,就說明古代人們對于古琴的認知度是相當高的。可惜現在撫琴人和知音相對而言,還是少了。雖然人們還有眾多的中西樂器可以選擇,但古琴的高雅是其他樂器無可比擬和不可替代的,古人唯獨把古琴作為修身養性的器具,其中自有它的道理,古琴是‘圣人之器’的贊譽也不為過。”
    朱子易說,令人欣慰的是,隨著古琴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第二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喜歡古琴的人也漸漸多了起來,“中國古琴藝術有很多遺產需要繼承,因此我覺得自己責任很重大。”
 

    在濟南——拜恩師、學琴藝、得真傳


    由于受地域條件的影響,明清以來,古琴逐漸形成了浙派、虞山派、川派、九嶷派、嶺南派、諸城派等十余個各具特色的地方流派。朱子易是已故諸城派著名古琴家詹澄秋先生的入室弟子,是諸城派的第五代傳人。
    朱子易介紹說,諸城派古琴是以諸城王氏家族為源頭,以泉城濟南為主要基地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在我國琴壇上有較大影響的一個近代琴派。諸城派第三代傳人王心葵是諸城派的集大成者,他綜合虞山派“清微淡遠”和金陵派“綺麗纏綿”的風格特點,在齊魯大地人文氣質的深刻影響下,形成了具有山東地方特色的風格——— 古樸典雅,剛柔相濟。后來,王心葵應蔡元培校長的邀請到北京大學擔任古琴導師,教授古琴和琵琶,把諸城派古琴的影響擴展到全國范圍。1915年,王心葵在濟南大明湖畔創立“德音琴社”,培養了包括第四代傳人詹澄秋在內的一大批學生。詹澄秋先生全面繼承了王心葵的風格特點和藝術成就,以畢生的精力,對諸城派古琴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他既是一位古琴演奏家,也是一位古琴收藏家。在他收藏的古琴中,最具價值的當數師曠式雷氏唐琴“太古遺音”,此琴現藏中央音樂學院,屬國寶級文物。據說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所展示的古琴,就是“太古遺音”琴的仿制品。
    “遙想當年,王心葵、詹澄秋等古琴前輩,呼朋喚友,相聚在大明湖畔,或閣樓之上,或柳蔭之下,品茗賞琴,抒情懷,共鑒雅樂,效堯舜,以歌南風,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說起自己和古琴的緣分,朱子易認為十分神奇:“我1938年出生在江蘇金壇,十幾歲時輾轉來到濟南,18歲那年,我的一個同學帶我到詹澄秋老先生家里去玩,老先生撫了一曲《石上流泉》,我一聽非常喜歡。雖然我以前對古琴并不了解,但是卻決定拜詹先生為師。”
    提到恩師詹澄秋,朱子易心中充滿敬佩和感激之情,他說:“恩師治學嚴謹,琴藝高超,在當時的泉城濟南幾乎家喻戶曉。那時,我只身在濟南,還只有18歲,磕頭拜師之后,我吃住都在先生家,跟隨先生學習古琴。我與恩師往往睡在一張床上。冬天的晚上,師徒二人睡不著,就腿上搭著被子,把琴放在膝蓋上,撫琴練琴,樂在其中。先生對我特別好,不僅教我古琴,還為我介紹工作,對待我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
    在詹澄秋先生的教誨和口傳心授下,朱子易頗得真傳,加之他把學琴作為一種怡情養性的方式,作為心境的抒發,更由于他稟性聰慧,領悟能力強,再加上傳統文化方面的深厚底蘊,不久便嶄露頭角。
    據了解,一位當年曾經聽過詹澄秋先生撫琴的古琴家,在聽了朱子易彈奏的一曲《平沙落雁》后,點頭稱贊道:這才是詹先生的風格,諸城派的韻味。
    如今,朱子易最大的心愿就是不辜負詹澄秋先生的期望,在有生之年能培養出一批高素質的古琴藝術人才,將諸城派古琴藝術傳承下去,發揚光大。

    創琴社——泉城又聞古琴韻


    跟隨老師學習古琴之后,朱子易在老師的介紹下,進入濟南市歌舞團成了一名琵琶演奏員,后來又在濟南市文化局當了十幾年編劇,1983年任濟南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秘書長,1996年離崗后就專心進行古琴教授工作,“工作的時候雜事很多,退下來之后,我就把所有心思都用在了古琴上,我覺得應該把美妙的古琴藝術傳遞下去。對我的恩師,也好有個交代。”
    2004年9月,朱子易先生創立了泉韻琴社,琴社是隸屬于山東省音協的民間音樂組織。這是一個高起點、高文化層次的琴社,琴社的宗旨是弘揚古琴文化,追求高、雅、精的藝術品位,主要任務是傳承古琴藝術,培養古琴藝術人才,開展內外交流和學術研究活動。其成員以朱子易師生為主體,主要有三種類型,一是教學研究型,大多具有博士、碩士學位,在高等藝術院校和研究機構從事教學研究工作。二是專業演奏型,主要是考入高等藝術院校古琴專業或相近專業的學生,其中有多位學生在國內外比賽中獲獎。三是業余愛好型,主要是在各自崗位上工作的業余愛好者。
    作為山東省音協古琴專業委員會會長、山東藝術學院音樂學院客座教授、中國古琴學會常務理事兼學術委員會專家委員的朱子易先生,如今已是桃李滿天下,在傳授古琴之余,他還錄制了《諸城派琴曲12首》CD光盤,編著出版了《古琴教程》一書,撰寫發表了多篇學術論文。
    當談到如何學好古琴時,朱子易說要有“三心”,一是有靜心,二是有恒心,三是有淡泊心。“學琴,切忌心浮氣躁,常言說,琴藝易學,心性難得。心浮氣躁,難得古琴最高境界——— 弦外之音。學琴,不是朝夕之功,要牢記一個‘勤’字,一個曲子練上千遍,才能真正體會其中的韻味。學琴,也要淡泊名利,古琴的清微淡遠,其實也就是傳統修身養性中所要求的‘中正平和’,歷代琴學要求琴有正音,人有正氣,指的就是要使音樂達到人格上的盡善盡美。”
    對于欣賞古琴,朱子易也有自己的見解,“有人說,古箏悅耳,古琴悅心。欣賞古琴,也需要用心去聆聽,古琴的音樂斷斷續續,這也正是古琴音樂在表現形式上的獨到之處。在這些片刻的休止中,讓人感受到無盡的余韻,這些余韻不僅把音與音之間的空白填補得天衣無縫,更把人們的心靈帶到更為廣闊的天地。尤其是古琴的泛音,給人以回蕩的感覺,在虛和實、有和無之間,使人感受到一種美妙無窮的弦外之音。”

    談責任——弘揚古琴藝術,義不容辭


    彈了這么多年的古琴,朱子易先生頗有感慨,“彈古琴其實也是在學做人,我的老師詹澄秋先生就是一個實實在在、平平淡淡的人,他從不說大話,生活很簡樸,總是粗茶淡飯。另外,古琴也讓我生出很多人生感悟,我覺得一個人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一輩子能做好一件事情,就很不錯了。”
    朱子易先生雖已年逾古稀,但其志不移,他始終把教授古琴藝術和研究古琴文化作為不懈的追求,“古琴是一門學問,包含著很多歷史信息和傳統文化,學古琴也是在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為了更好地推廣傳統文化,朱子易表示將把繼承和弘揚諸城派古琴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在談到今后的打算時,朱子易說,一是通過多種渠道和方式擴大古琴的教學和推廣,二是進一步加強對古琴藝術的研究和挖掘,三是辦好古琴雅集,搭建更廣闊的交流平臺,讓古琴藝術這朵中華文化的奇葩綻放新姿。


作者:admin


?

查看更多聯系方式 →

Go To Top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