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 非遺行-非遺公益活動在名士小學啟動
日期:2017-03-27 / 人氣: / 來源:未知
2017年3月25日上午9:30,在濟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濟南市旅游協會、歷下區教育局、歷下區文化局山東大學新六藝學堂、山城市出版傳媒集團、濟南出版社、山東省圖書館尼山書院的推動和支持下,濟南市旅游協會傳統手藝人分會承辦的中國夢——非遺行進校園活動在歷下區名士小學正式啟動。
中國夢• 非遺行——文化傳承系列公益活動將由濟南市非遺保護中心組織百名非遺傳承人走進我市各大、中、小學校,鄉鎮、社區,采取現場展演、定點傳藝、專題講座、網上授課等形式推進廣大群眾,特別是青少年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認同。鼓勵他們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者、繼承者,共同守護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而不懈努力。
濟南市傳承人合影
孩子們為傳承人戴紅領巾
我國是全球擁有世界級"非遺"最多的國家,我們在文化自豪感隨之升騰之余,亟需冷靜思考一個問題,即:"非遺"如何為年輕一代所接受、所傳承,從而得以賡續、光大?"非遺"進校園的實踐,探索出一條行之有效的路徑。
面塑傳人董鳳岐老師現場傳授技藝
學生們現場參觀體驗
泉城兔子王楊峰老師為孩子們講課
都婉莉老師現場剪紙送孩子們
據有關專家統計,我國平均每個月就有一名老藝人過世,每半年就有一個"非遺"項目消失。保護和傳承"非遺"已是我們刻不容緩的任務。讓"非遺"進校園進課堂,在年輕一代中普及推介,使其了解、喜愛進而認同,甚而成為優秀傳承人,這是近年來我國保護"非遺"的新動向、新趨勢。
"非遺"是老祖宗的"家產",說它是一些老的、舊的東西,并不為過,但這并不意味著它們行將沒落。恰恰相反,"非遺"是歷朝歷代留存于今的精神財富,堪稱人類進化過程中鐫刻下的最精彩、最鮮明的標記和符號,見證著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我們提倡"非遺"進校園,從根本上說,它是一種文化戰略行為,使得那些活著的"文化化石"代代相傳,而不至于某項"非遺"在某一歷史時期出現"斷代"現象;一旦"斷代",這一標記或符號將泯滅于歷史長河,難以再現。
"非遺"進校園,旨在喚起年輕一代對其持續的關注,使之在增強對自己民族文化自豪感的同時,有更多的時間、精力投入到對傳統文化的復興和推廣中去。
"非遺"進校園,讓"非遺"活在當下,成為今天新生代現代生活的一部分,這無疑彰顯出濟南人對待"非遺"的理性態度和理智抉擇。
作者:管理員
推薦內容 Recommended
- “中國夢·非遺行”在歷城區唐官小09-06
- 第四屆中國非遺博覽會會刊10-12
相關內容 Related
- 中國夢-非遺行”走進長清區平安中07-24
- 第五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09-16
- 第五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09-12
- 第五屆中國非遺博覽會主展館內景09-11
- YY直播讓非遺博覽會C位出道09-06
- “中國夢·非遺行”在歷城區唐官小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