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藝創新發展之己見
日期:2018-02-28 / 人氣: / 來源:未知
在非遺的保護傳承方面,學界存在著兩種不同的看法。一部分學者認為需要原汁原味、原封不動地保護,包括傳承也必須是原式原樣的;另一部分學者則認為,非遺必須在創新發展的基礎上,才能得以保護和傳承。
所謂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應的是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是有形的、實質存在的物體,看得見、摸得著,如文物、古董,對它的保護,必須不能改變,不能損壞,不能再創造。
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無形的,是一種技術、藝術或制作某件物品的技巧、思路和經驗。每位藝術家都有不同的審美,因人而異,人逝而消失,所以非遺的傳承只能人人相傳、口口相傳。人與人的造詣不同、認識不同、自身條件不同,所以傳承下來的東西肯定不同,有些不如前輩,有些超越前輩。
社會在發展,時代在前進,要留存就必須在社會發展中發展,在時代前進中前進,否則它將不復存在,又何談保護?
事實也是如此。如中國的曲藝,哪個不是在發展中保留至今的?中國曲藝目前尚存400多種,光浙江就有60多種。眾多的曲種中,有些保存很好,傳承有序,到今天生命力依然旺盛,而有些曲種走不出窘境,舉步艱難,瀕臨消亡,甚至有一些已經消亡。為什么在同樣的社會條件下,在相同的歷史變遷中,會出現截然不同的結局?不難得出結論:一種是與時俱進,在社會的進步中,不斷轉換自身,創新發展,把自己的藝術特色不斷優存劣汰,使自己的藝術特色符合時代的特點,更好為社會服務,為此不斷提升藝術質量,提高表演水平,使本曲種散發時代的光華;但有些曲種,不求思變,墨守成規,固步自封,最后在歷史發展和社會變遷中被淘汰。在全國曲藝中,相聲、評話、評書、彈詞、琴書、大鼓、清音等曲種,到今天之所以在我們文藝百花園中各領風騷,別具一格,是因為它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不斷求變,緊跟社會需求而革新自己,而那些不變不改的曲藝,生存空間越來越小,到了奄奄一息的境地。浙江的非遺曲藝項目也是如此。凡是在不斷創新發展的,現在狀況很好,如紹興蓮花落、溫州鼓詞等,而有些在非遺項目的傳承發展中,經專家扶持、挖掘,把原有曲種的精華進行重塑,才得以復活。
其實,曲藝的傳承就是一個創新發展的過程。拿蘇州彈詞作例,它之所以到今天仍是藝術園中散發著幽香的曲藝之花,就是因為它在傳承的過程中,不斷地創意發展。蘇州評彈自清代發展至今,先是男單檔,后又男雙檔,直至民國開始有男女檔,后又出現女雙檔。新中國成立以后評彈又有了很大的發展,除了長篇,又出現了中篇、短篇、開篇。流派也是在創新發展中形成的,是藝人們根據自身的條件,如嗓音、個人習慣等,在繼承了師輩的唱腔上進行改良,逐步形成一批各有特色的流派,而這些流派在流傳和傳承的同時,又進行了新一輪的更迭,隨著時代發展、社會變遷,應時而變,才流傳到今天。其他曲種和藝術也順應著相同的規律。所謂的原汁原味從何談起?何為原汁,又哪來原味?如齊白石大師所言“像我者死,學我者活”,原式原樣地照他的畫來畫,只有死路一條,因為你不是他,絕不可能一式一樣地像,而只有學他的技法,領悟他的藝術追求,經過自己的消化,才能畫出別具一格的作品來,這就是在創新發展中傳承和保護。
當然創新和發展也有一個度,越過了這個度,那就不是發展,而是轉型,創新發展必須遵循藝術規律。曲藝講求“說法中現身”,如果創新脫離曲藝表演的本質,那就不是曲藝了。現在有一些過度舞蹈化、戲曲化的“曲藝”,注重形體表演,而丟棄說唱藝術所獨有的特點,就不再是真正的曲藝了,甚至已變種,發生了質的變化。我們創新發展也必須注意,可以在樂器上有變化,唱腔上適當改變,說法上用更多的技巧,但絕對不能“現身中說法”,不能化上角色的裝而展開表演,那就是戲,是完全不同的藝術門類了。所以,曲藝的非遺傳承,應該在有條件的前提下創新發展,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使非遺得到保護傳承。
作者:管理員
推薦內容 Recommended
- “中國夢·非遺行”在歷城區唐官小09-06
- 第四屆中國非遺博覽會會刊10-12
相關內容 Related
- 中國夢-非遺行”走進長清區平安中07-24
- 第五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09-16
- 第五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09-12
- 第五屆中國非遺博覽會主展館內景09-11
- YY直播讓非遺博覽會C位出道09-06
- “中國夢·非遺行”在歷城區唐官小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