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傳承要從“小眾化”走向“大眾化”
日期:2017-08-12 / 人氣: / 來源:未知
中華傳統文化在歷經7000年左右時間發展歷程中,為我們乃至世界都留下和輸出了大量的優秀文化,時至今日,在英語“china” 一詞表達著正是中華的瓷器文化,中華文化的傳承一直走向的是大眾化,走向的是能服務更多的人的日常生活,“民以食為天”不論中國還是世界均是如此,由此可見,中華文化之所以綿延不絕,正在于其融入大眾生活化的文化創造主旨。
今天如何挖掘好、傳承好、弘揚好優秀傳統文化呢?毫無疑問,優秀文化不是“死的”,陳列在博物館的“花瓶”,也不是“故紙堆”上的文字記載,而應該是活的,活在當下人們的生活里,而傳承優秀文化正是要讓文化資源從“小眾”走向“大眾”。舉例而言,京劇作為國粹文化,其萌芽、發展、高潮和如今的“小眾化”,正印證了文化的發展離不開“大眾化”。作為曾經風靡全國、乃至全世界的藝術形式,今天京劇的傳承和發展要重現往日的輝煌,正是不斷地注入新的文化和觀念,才會有市場和需求。在“互聯網+”的信息時代下,人們欣賞藝術的方式、習慣在不斷地改變,而適應大眾化的文化需求,正需要優秀傳統文化繼續不斷創造性發展、創新性傳承,讓優秀傳統文化的文化價值轉化為“實用價值”,文化只有一直被大眾“日用而不知”才有永恒的生命力。
文化資源有生產者,也有消費者,生產者是“文化工匠”們,在全國各地傳統文化均設立有“傳承人”,而如何提高這些“工匠們”的地位,也是文化資源發展的“命根”。中華傳統文化很多都是由大量的普通的手工藝人所創造,而由于時代的偏見,這些“匠人”本身并不被主流社會認為是“高尚的”、“優美的”,反而被很多人瞧不起,認為他們沒有文化,不懂藝術,事實上,這些匠人創造了讓世界為之矚目的藝術品。
讓文化資源從“小眾化”走向“大眾化”,一大批普通的然而身懷絕技的“匠人”,正是有用武之地,這些普通人同樣也是文化藝術的創造者,而這些“匠人”卻恰恰與“大眾”們生活在一起,最了解大眾對文化的需求,最能觸摸大眾對文化的敏感度。
文化資源從“小眾”走向“大眾”,正是文化資源優勢再發展、再創造的必由之路。而讓當下的優秀傳統文化從“小眾”走向“大眾”,廣大文化工作者正是要樹立文化服務人民的宗旨,惟有發展好大眾藝術,加厚了文化資源的土壤,那么,精英文化、精品文化才能應運而生。
藝術家牢記服務大眾,藝術終究是屬于大眾的,讓文化資源優勢成為提高人們的文化修養,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為人們提供一個新的生活的方向,創造一個美好的文化生活,那么中華民族的文化藝術才能蓬勃發展。
作者:管理員
推薦內容 Recommended
- “中國夢·非遺行”在歷城區唐官小09-06
- 第四屆中國非遺博覽會會刊10-12
相關內容 Related
- 中國夢-非遺行”走進長清區平安中07-24
- 第五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09-16
- 第五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09-12
- 第五屆中國非遺博覽會主展館內景09-11
- YY直播讓非遺博覽會C位出道09-06
- “中國夢·非遺行”在歷城區唐官小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