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情人節?女兒節?
日期:2017-08-28 / 人氣: / 來源:未知
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對于中國人來說是一個充滿了浪漫色彩的日子,牛郎織女的故事哀婉又動人,中國古代有許多文人為此留下詩篇“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都是人們耳熟能詳的名篇。中國古代盛大的七夕節,從形成到近代一直是女性追求浪漫、表達美好愿望、實現美好訴求的重要方式。
隨著社會的發展,以農耕為主的中國社會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導致以“乞巧”為主要訴求的七夕節逐漸衰落了下來。我國曾經十分盛大的節日,近些年來卻幾乎被世人所淡忘。對七夕節的回憶也僅僅停留在“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等歷代文人的詩篇中以及牛郎織女的故事之中。可見傳統的七夕節在當下面臨著嚴重的生存危機。
七夕乞巧和與牛郎織女的故事密不可分,更是根植于華夏先民以星象計時的原始天文知識。早在先秦,當時的人們就已經開始根據織女星在天空的位置和形態來判斷季節和農候。七夕作為古代十分盛大的節日,民俗活動自然也是十分的豐富有趣,女性們作為七夕的主角其主要的活動自然是“乞巧”。宗懔在《荊楚歲時記》中就已明確記載:“是夕,人家婦女結彩樓,穿七孔針,或以金、銀、石為針,陳幾筵、酒、脯、瓜果、菜于庭中以乞巧。”每逢七夕之夜,古人都要將庭院打掃干凈,院中張掛錦彩,陳設香案,祭獻瓜果。為了離天庭更近,有利于觀星祈愿,在富貴人家及宮廷里,女子們還“結彩樓,等高臺”,到更高的地方祭拜織女,希望能有一雙織女般的巧手。為了滿足女性們對“心靈手巧”的追求,不同朝代、不同地域也有不同的乞巧方式。
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頒布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春節、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六個節日列入其中,傳統節日在國家層面上得到了保護。近些年來,隨著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興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粉墨登場,中國傳統節日的保護和復蘇也成為了當下人們重視的話題。然而近年來,隨著西方情人節的傳入,以及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大潮的興起,讓國人感到了外來文化帶給我們的沖擊。人們驀然回首,發現我們的“七夕節”不是也有一個牛郎織女的浪漫故事嗎?于是“中國的情人節”橫空出世。每到七夕,全國各地的商家都使出渾身解數利用“中國的情人節”賣力的宣傳。如此說來,根本不算是七夕節的再次“復活”。
但無論是“情人節”也好“女兒節”也罷,七夕節想要涅槃重生,顯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僅需要有文化認同更要具有一定的時代特點。節日本身的習俗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歷史上七夕的節俗也受到不同文化的影響,所以七夕節的復活必然是要適應當今社會現狀的。
作者:管理員
推薦內容 Recommended
- “中國夢·非遺行”在歷城區唐官小09-06
- 第四屆中國非遺博覽會會刊10-12
相關內容 Related
- 中國夢-非遺行”走進長清區平安中07-24
- 第五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09-16
- 第五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09-12
- 第五屆中國非遺博覽會主展館內景09-11
- YY直播讓非遺博覽會C位出道09-06
- “中國夢·非遺行”在歷城區唐官小09-06